漁電共生室內型養殖池規劃設計~立柱設計如何影響排污效率?

frame_5_resized_1000x500
在高密度循環水養殖系統中,「如何有效排除池底廢棄物」始終是設計與管理的核心課題。許多養殖場為了結構支撐與人員走動,池中設有走道立柱,但這些結構往往也在無形中改變了水流動態,進而影響排污效率。
為了進一步優化排污系統設計,我們針對1.8 米水深的養殖池進行了一次循環水模擬,重點觀察立柱對於死蝦與廢棄物漂流、沉積的實際影響。
🎥 模擬說明:死蝦與水流動態可視化
在本次模擬影片中,我們運用了流體動態可視化技術來分析水流方向與速度,同時模擬「死蝦」於水中漂流的路徑。影片標示系統如下:
            📍 箭頭符號:代表模擬中死蝦的漂流方向與速度
            🎯 顏色標記代表水流速度:
            🔴 紅色:流速最快(主流)
            🟠 橘色:中高速
            🟡 黃色:中速
            🟢 綠色:低速
            🔵 深藍:靜止或渦流停滯區
🔍 關鍵觀察:立柱對水流與排污的實際影響
在模擬 1.8 米水深的水池中,我們發現以下重要現象:
1️ 水流被立柱「分流」,影響主導向
立柱設置於水池中部與靠近集污口處時,造成水流繞行與方向改變,使原本順暢流向的動力線被切割。
2️ 死蝦漂流路徑「偏離集污區」
模擬中可觀察到,部分死蝦因水流受擾繞行至池角、立柱周圍等位置,未能順利進入集污區,使廢棄物清除效率下降。
3️ 立柱背流面形成「沉積死角」

在立柱下游背流面出現綠色與深藍區,形成局部渦流或低速水區,成為死蝦、糞便與殘餌的聚集熱點,可能成為未來污染源。
設計優化建議:三個實用方向
為提升集污效率並減少沉積死角,我們建議養殖池結構可朝以下方向進行優化:
🛠 1. 調整立柱位置
            儘可能將立柱避開主水流導向或集污管道上游,減少對水流動力軸的干擾。
 2. 採用流線型柱體設計
            使用圓柱、橢圓柱或導角設計,可降低立柱阻力與後方渦流形成機率。
 3. 於立柱背流面加裝導流板
            在立柱下游加裝簡單導流裝置,有助於恢復水流方向,避免沉積死角形成。
📌 結語:用模擬數據為系統設計把關
這次模擬清楚呈現:即使是看似微小的立柱設計,都可能對整體排污效率造成關鍵影響。養殖設施的每一個結構,都應該透過動態水流模擬,進行科學驗證與精準設計,才能在節能、清潔與效能之間取得最理想平衡。
未來,我們將持續分享更多模擬實驗結果與設計案例,協助養殖戶與設計單位共同打造更高效、更永續的水產養殖環境。




 

關鍵字搜尋

訂閱電子報

姓名
E-mail

文章目錄

TOP